【正能量】末期肺癌伯伯拒絕花錢治病 腫瘤科醫生一句解心結揭背後洋蔥
發布時間: 2022/07/07 16:55
最後更新: 2022/07/12 11:37
好些癌症病人,由確診至治療至行畢餘生最後一段路,腫瘤科醫生與病人都是並肩作戰,儼如戰友一樣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戴燕萍坦言,盡管相處時間或長或短,每個病人的故事都是獨特的,她更相信,醫患之間,永遠有情。
戴燕萍醫生因為喜愛小朋友,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本想當個兒科醫生,奈何實習時未能如願派往在兒科實習,那時確有點夢碎的感覺。上天關了這道門,卻為她開了腫瘤科這扇窗,是她人生中一個極大轉捩點。
最新影片推介:
加入腫瘤科成轉捩點
「那些年讀醫,同學大多心儀兒科、外科,腫瘤科不是熱門科目,這予人感覺灰暗的部門,機緣巧合下,我實習被編派到婦科腫瘤科,入到去才真真正正接觸腫瘤科,見病人、幫病人落化療,與病人的關係既密切又可以很長久,這與我愛面對病人的個性很切合。」
實習後她選專科,在腫瘤科簡介會上遇上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長羅振基醫生。「羅醫生說這科會接觸到放射性療法,外科醫生要揸刀,腫瘤科是用放射刀(電療)消滅腫瘤。除了有設計電療的機會,也有一些機會去做一些『小手作』,例如鼻咽癌,我們會為病人做埋內窺鏡,加上用藥,也有做醫學研究的機會,覺得這科充滿趣味,結果我俾羅醫生sell到。」
醫患同行 離世仍上心
她之後加入了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,年輕醫生見病人溘然而逝,尤其是年輕一輩,戴燕萍特別感觸。「如此年輕離世,心裏會很不開心,第一會覺得可惜,也會撫心自問,有無事情可以做得好些而幫到病人呢?病人不幸離世,不只初入行,到現在還會很上心。」
她初入行時每遇病人過世,都會與同事傾訴,與病人同行一段或長或短的日子,未必能容易放開,上司和同事開解她,病人的生與死無法掌握,盡管醫療如何昌明,有些病人就是無辦法醫好,應該將焦點放在病人臨終前的那段時間,減低他們因病帶來的身心痛楚,彌補人生遺憾,反而更重要。「我覺得這一科滿有意義在於:最重要當然是幫病人延長壽命,如沒法子的時候,怎樣解決他自身的問題,令當事人令家人都無遺憾。」
記掛醫生手冰冷送上暖蛋
戴燕萍行醫15年,她道出苦與樂。她回想自己過往在政府醫院任職時,資源上的困難,像人手方面永遠都不足夠,工作量又排山倒海,壓力沉重。「我們口裏囑咐病人要有足夠休息、飲食定時及做運動,其實我們也做不到這樣,要On Call就更加忙得不可開交。」
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卻又無可比擬。「幫到病人能復元當然喜不自勝,來腫瘤科的病人也並非個個都那麼差,大部分在手術後再進行一些鞏固治療,已可減少復發;有些例如鼻咽癌甚至單靠電療、化療都能醫好。醫好一個病人有好大滿足感,病人也感受到醫生的用心,連番多謝,那一刻令我感動。」
她和一些病人已成朋友,有病人得知她容易氣管敏感,除囑她多喝水外,在下次覆診時甚至帶來湯水。也有一對年青夫婦,總是甜蜜地一起來見戴燕萍,丈夫是鼻咽癌不幸已經擴散,病情反反覆覆。「替病人檢查時因我的手好冰凍,有一天覆診時他倆帶來一個暖蛋,讓我雙手變暖後才進行檢查,將我如此小事也記在心,這是做醫生最大樂事!」病人的關懷,令她心裏觸動。
由拒醫到接受的病人
醫生提出治療方案,但也會有病人未必全盤接受。有一個40多歲鼻咽癌病人病情嚴重,一邊眼睛因癌細胞已侵蝕神經綫,不能轉動並產生重影,他不信西醫,聽說電療有很大副作用,害怕電壞其他正常組織、化療會殺癌細胞也把健康細胞一併殺掉而不肯接受治療,任戴燕萍如何說服也未竟成功,只能見着他的病情一直惡化,頸項的腫瘤也愈來愈大。
她心裏急如鍋上螞蟻,因深知鼻咽癌腫瘤可以快速變大,囑他試完其他療法兩星期後回來覆診,結果拖了兩個多月。「病人眼見病情每下愈況,終相信我們的說法接受電療和化療,這兩種療法令他整個口腔潰爛、痛楚,過程確是辛苦的。好消息是,病人最終醫好,現在只需定時覆診監察,還說:『幸好當時都有聽你的話。』我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去治療病人,滿足感好大。」
長者病人的「人情牌」
時至今日,癌症療法一日千里,但藥費高昂往往令病人進退維谷。肺癌標靶藥面世初時,一個月療程索價幾萬元。一個60多歲、第四期肺癌的伯伯,與20多歲兒子同來看醫生,伯伯口中不斷說不會花錢治病,自己是不怕死。戴燕萍心感奇怪,難得可用上標靶藥延長壽命,有藥為何不用?她要求單獨與伯伯對話,他才敞開心扉說實話,自己的生命長短不在乎,想留下金錢予兒子將來之用,更不想成為家人負累。戴燕萍說他可申請基金資助藥費,伯伯獲藥費減免。
「對長者最常打人情牌:『你都想多見仔女多些時日,而且還有孫子會希望爺爺長壽。』這招十分奏效,會願意接受治療,伯伯最終存活多兩年。有時確要了解病人的心事,為他拆解,長者心中多著緊子女、孫兒,而忽略了自己。」
另一個為藥費惆悵的是一位40多歲廚師,患上肝癌第四期,並已擴散至腦、骨及肺,身體虛弱需以輪椅代步。他無買保險,妻子為家庭主婦而稚子待哺,廚師工作手停口停未能負擔第一綫治療的標靶藥物,他申請藥物資助基金起初有起色,半年後出現抗藥性,情況急轉直下。
關顧未獲資助的少數患者
適逢有免疫療法研究,數據指肝癌患者10個人中僅兩人有療效,廚師病人也願一試,幸反應良好,癌指數直綫下跌,腫瘤也縮小不少,由發病至今已兩年光景,病人不但毋須再依靠輪椅,更返回工作崗位,令人鼓舞。惟每個月藥費3萬多元,雖然他也偶爾會吐苦水,指每月薪水差不多都用在藥費上,但能與病共存,實屬幸運。
「藥廠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新藥,推出時治療費用貴是可以理解,盡管也有各慈善機構及團體都推出基金幫助病人,惟部分藥物只對小撮患者有幫助,因此未被納入藥物名冊中,像上述的廚師肝癌病人,因無任何基金資助需自掏腰包,藥效好因此不知會用到何時,這長期負擔壓力可想而知。」戴燕萍希望政府與藥廠共同合作,讓這些佔少數患者同樣得到關注和幫助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bit.ly/34FTtW9
記者:周美好